画作征集 | “N95之家” 绘画联展邀请

分享文章

发起:朱涛建筑工作室(朱涛 朱逸蕾)

当我们天空的顶点合在一起

我的家屋就有了屋顶

——保罗·艾吕雅(Paul Éluard),《活着的尊严》

2020年一场疫情,引致全球范围的空间封闭、隔离,把无数人锁于家中。家屋,作为最后的壁垒,为人提供防护,同时也囚禁人的身体自由。

我们想邀请朋友们,用绘画形式,反思人与家的关系,参与一个小展览。

“空间行动”曾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了朱涛的《“湛江港”——人类错误的纪念碑》,以虚构笔法,从几个层面探讨人与自然、城市和家的关系。该文首先抗议一个具体工程项目——深圳计划不惜破坏内海湾生态,开挖航道,以推进“海上看城市”旅游项目;文中还探讨了一种有趣文化心理——似乎人们非得拉开距离“回望”,才能真正欣赏自己的家乡;《“湛江港”》还影射了一种困境:在同一时间,疫情在海外爆发,大批中国留学生因航班取消或海关封闭,滞留在异乡,回不了家。

《“湛江港”——人类错误的纪念碑》拼贴画  ©空间行动
《“湛江港”——人类错误的纪念碑》拼贴画 ©空间行动

文中的海湾城市建造了一个“N95天幕”,形成巨大防护罩以摆脱充满敌意、随时诱发危机的自然界;也神通广大地开辟了穿透N95穹隆的旅游航道,让人得以回望自己的“家”。

我们想沿着《“湛江港”》开启的思路,继续探讨:我们的“家”究竟有多大?我们对“家”的防护究竟该在哪种尺度上入手?“N95防护罩”可以是笼罩城市甚至地球的天幕,可以是呵护家庭的住屋,也可以是包裹个人身体的防护服,或仅仅是遮盖头颅或口鼻的防护罩……

二战期间英国市民戴着毒气面具过日常生活,于悲哀中透出幽默、温情;
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欧美建筑师们构想各种生存环境控制装置,有的出于技术乐观主义狂想,有的表达人类被技术异化的反讽。

曼哈顿穹窿(Dome over Manhattan),1960 ©️R. Buckminster Fuller and Shoji Sadao
曼哈顿穹窿(Dome over Manhattan),1960 ©️R. Buckminster Fuller and Shoji Sadao
François Dallegret 为美国建筑批评家Reyner Banham文章“A Home Is Not a House”所做插图,1965
François Dallegret 为美国建筑批评家Reyner Banham文章“A Home Is Not a House”所做插图,1965
维也纳Haus-Rucker-Co 建筑师小组头戴“环境转换器”, 1968
维也纳Haus-Rucker-Co 建筑师小组头戴“环境转换器”, 1968
维也纳建筑师汉斯·霍莱茵(Hans Hollein)在他的“移动办公室”中, 1969
维也纳建筑师汉斯·霍莱茵(Hans Hollein)在他的“移动办公室”中, 1969
芝加哥艺术学院门前的狮子,2020
芝加哥艺术学院门前的狮子,2020
直升机为德黑兰的默德塔(Milad Tower)戴上口罩,2020 ©Hamid Ebrahimnia
直升机为德黑兰的默德塔(Milad Tower)戴上口罩,2020 ©Hamid Ebrahimnia

在今天这个特殊时期,我们能不能再次反思一系列议题:"家"、"回家"的含义是什么?如何看待城市作为家园与自然作为家园的关系?如何看待技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影响?如何看待私密的家与无处不侵的通讯技术之间的关系?如何看待社交距离带来的物理疏离和虚拟社区的兴旺?……

《“湛江港”——人类错误的纪念碑》拼贴画  ©空间行动
《“湛江港”——人类错误的纪念碑》拼贴画 ©空间行动

我们诚挚地邀请您,以口罩或穹顶为主要意象,从个人视角,利用绘画形式,探讨上述议题。绘画形式不限,拼贴画、抽象画、线图、连环画等等,我们都欢迎。

入选作品将计划在7月,展于由现代传播、扉美术馆、Benshop、绿色之春、自雇自足联合发起的 “回家”主题展览(地点:上海市建国中路10号现代传播)

截止时间:2020年6月15日

提交方式:

  • 请将作品的电子文件发至邮箱:houseofN95@163.com
  • 文件规格 A3(420mmX297mm);格式为 jpg,大小不超过10M
  • 另外请在邮件中注明您的名字、身份、联络电话,以及200字以内对作品构思的简要说明

我们期待您的作品!


分享文章